(相关资料图)
川剧之中,为了呈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情景的突转,脸谱也需随之变化,抹脸、扯脸、吹脸、擦暴眼……分秒之间,将角色的喜怒哀乐推向浓墨重彩式的极致境界,这是专属于川剧的独家绝技,也是外界对于川剧最直观的感受之一。
而就在不久前的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,这样的一幕惊艳了网友。
绚烂的烟花中心,川剧变脸方阵披着金色斗篷,踩着“川剧念白”混搭赛博朋克风格的音乐节奏闪亮登场,20秒变脸12张,将全场氛围推向了高潮,也将变脸绝活再一次带入了大众视野之中。
周正华和儿子华华
由蓬勃鲜活的大学生表演古老川剧,当成都大运会呈现古老和现代的交相辉映时,方圆之外,也有一个人,坚持着用新媒体的手段让传统焕新,他就是短视频账号“川剧男孩华华”的主理人——周正华,一名川剧从业者,亦是华华的父亲。
“川剧作为传统戏曲中偏末流的位置,它要生存下去,就必须和当下最新的东西接轨。”
不同于戏曲剧本里为了热爱孤注一掷的主角,没有主角光环的周正华,在故事的开头显得有些颇具现实主义和身不由己。
“你要问我为什么学川剧,其实没有什么高大上的说法,一开始也不是为了所谓的梦想。”
少年时光
出身戏曲世家,周正华从小就浸润在“风雨江湖”之中,见证着“腥风血雨”,他笑称道:“我们家里都是能‘动手’就不动嘴的。”
“我祖辈要么练武要么从事川剧,以前还有武举人,奉行的也都是‘铁血’教育,我爸就是从小被我阿公捶到大的,他是很标准的练武人,练武分练筋和练骨,他就是属于练骨的那种。”
屏幕中以臂挡棍却毫发无损的高能桥段,在周正华的回忆里,是钢筋铁骨的父亲的日常。而本该和父亲一样走上习武之路的他,却因为身体素质不够而被父亲安排了另一条道路。
十二岁的懵懂少年,拉着等身高的行李箱,孑然一人孤身坐上大巴,尘土飞扬的年代感画面之中,依稀可见的是迷茫惘然的少儿郎。
少年时光
“我们宜宾有一座桥叫做南门大桥,那个时候刚好桥断了,本来到成都只有5个小时的路程,结果坐了整整一天。”
然而故事篇章还未来得及展开,他就要面临最直接现实的落脚问题。“当时身上没什么钱,住不起旅馆,我就和大巴司机商量,让我在最后一排睡一晚上,现在回想都有点后怕,当时自己胆子太大了。”
夜色之中,陌生感裹挟着一腔孤勇的少年,或许正是因为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,他并未多想便踏上了这条荆棘丛生的学艺成长之路。
可当被问及“在艺校时是否有跑回家不学的冲动”时,他果断地答道:“有,特别是第一年,太苦了,真的太苦了。然后我爸就劝我说,你再坚持坚持,一两年以后要是真的还是不想干这行,我们再去学其他的。”
少年时光
出自孩子的天性和本能,孩童时代的他向往着窗外的世界,却只能困囿于铁笼之中,压迫式的训练之下,反抗也愈加剧烈,而负面心境的真正逆转,来自于舞台之上最直观的反馈——观众。
“在舞台上你收获掌声的时候,突然就发现有一种成就感,然后内心就会有一个内驱力,在这之后我进步也非常快。”台下的肯定和赞赏,令他如沐春风的同时重构了自我,曾经的迷茫抗拒被渐渐瓦解消弭。
惊艳亮相
当他终于拥有并认可川剧的宝贵内核时,伤痛的代价也随之而来。
“我的这只手臂断了4次,现在是不对称的,更惊险的是眼睛,有一次表演的时候,枪扎进了眼睛,一下子就流血了,我当时感觉眼睛可能就爆了,睁不开了,幸运的是眉骨稍微挡了一下枪头,当时就是硬着头皮拔出来继续演。”
在传统戏曲老艺术家的职业道德熏陶下,传承者也把敬业深刻于心,而这在当下的社会,显得弥足珍贵。
三代传承
“观众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,因为受伤或是意外,观众离场了,那不是观众的问题,那是你的问题,没有任何辩解,发生什么都必须演下去。师傅从小就告诉我们,台下你必须保证300%的成功率,在台上才能有90%的成功率。”
即便他因为多年的伤痛,当下鲜少真正登台演出,可谈及那段在台上大放异彩的时光,生机和活力又重新在他的一言一语、一笑一答中层层绽放,而这种生命力也在不经意间被传承。
大部分人了解到周正华的契机,是因为他的儿子华华,一条条他带儿练川剧的日常视频,无意间成为了流量的密钥。
戏剧表演中必备的“行当功”——矮子步;
川剧中的久负盛名的小丑戏——皮筋滚灯;
凝聚川剧演员古老智慧的绝技——川剧变脸;
源于古西蜀并盛于梨园的神秘技法——吐火……
装扮中的华华
账号里“文化传承”栏目的106集,既是科普,也是记录,有汗也有泪,光影渐长,亦是见证了华华的蜕变成长。“当孩子近距离接触国粹时,一张一弛,就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刻入他的骨髓。”
十几秒的短视频画面之中,他是严苛严厉的热血父亲,可当沿着时间线前后延展,深入了解这对父子,便会发觉这是片面的刻板印象。
“看到你一次又一次的摔倒又爬起来,其实爸爸并不想你那么早懂事。”
“华华倒立练累了,我有点心疼,他为了学好五钩定魂枪,直接拒绝了。”
“看到你强忍泪水,我不止一次想放弃教你。”
刻苦练功
华华刻苦练功的身影背后,是一个父亲心疼的凝视。
“我总是告诉他,该休息就休息。华华从3岁开始接触川剧,现在7岁了,按道理得练出点成绩了,但是他并没有。我不想逼迫他去学川剧,还是以兴趣为引导。他感兴趣,那我就教他一点,平时该玩就玩。我并不想去规划他未来的道路,为了自己的目的,去剥夺他该有的童年,这是件很残忍的事情。”
于他而言,父母或是祖辈的责任和希望不该寄寓于孩子身上,自出生那一刻起,孩子便是独立的个体,不归属于任何人,即便是生养的父母。“我们的人生不应该是他的人生,一切都是以华华自己的想法为主。”
参加节目的父子
不同于外界的设想,看似虎爸的薄壳之下,是温柔且开放的内核,包裹着一个父亲的良苦用心。
一周三次训练,每次一个半小时,松散的练功频率之外,他更在意对于华华内在性格的塑造。“我觉得男孩子一定要散养,以成人世界的标准去约束他,会丧失他自己的活力和性格。”
他也会以平等视角和华华严肃交谈,约法三章。“我会跟他说,你可以调皮,你可以爱玩,但是你给我记住几点,首先第一就是你要学会尊重人,不是嘴上的礼貌用语就够了,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。”
于是,他带着华华频繁出入养老院、包子铺、工地,体验和观察他人的多元人生,或是坎坷、或是幸运、或是平淡,以切身经历感同身受他人,透过躯壳感知其内在的情绪。
童稚可爱
“有了健全的人格,才能去体会到川剧里人物的情感和故事,这一点很重要。而他也能从那些故事中吸收到很多东西,就像海绵一样。比如青蛇为什么可以舍弃一切去守护白蛇?他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。”
那个肆意、活泼、张扬的华华,有着许多成人都难以匹及的恒心和耐力,当他扬起清澈又真诚的笑脸时,说着天真又深奥的话语时,总令人会心一笑,倍觉童稚可爱。
快节奏的当下,咿呀慢调的传统戏曲还有人听吗?要如何继续?
外行人的疑惑和担忧,更是每一位戏曲人夜夜难寐的心结,而这条道路,注定艰涩难走。
“在不少人看来,我们这个行业毕业即失业,我现在的师弟师妹们,只有大概1/3的还在坚持做川剧。”
戏曲人合影
“为爱发电”的戏谑之词某种程度来说对行业和个人都是一种消耗,面对最真实和残酷的现实考验,如何找到一条得以温饱的路线,才是坚实可靠的长久之计,而周正华也深知这一点。
“他们得生存,以前郭德纲老师说过一句话,大概意思是:如果再不借助新媒体去传播,那么非遗真的就是非遗了,只能永远是挂在墙上纪念的非遗了。首先要让别人觉得你学的这个是有出路,未来是有门路的,能养活自己的,才有去谈传承的可能性。”
参加行业研讨会
然后,时光回溯,几年前的周正华绝不会料想到如今。
早期受刻板印象和传统艺术思维影响,认为其“难登大雅之堂”,从一开始的反感到后来的醒悟,周正华经历了一场对于新媒体的深刻审视。
“因为一开始对于新媒体的认知和理解还不够,觉得真正的好内容没什么人看,但后来你会发现不是这样的。这是一种信息传播形式的升级,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,从电视大屏到了手机上。能让普通人快速了解到川剧的内核精神,而不是端着一个板凳,然后听着讲台上面的老教授以一种刻板枯燥的形式去授课科普。”
拍摄花絮
技术的发展带来生活方式变革的同时,既压缩也扩展了传统文化的发展边界,压缩的是固步自封的,扩展的是勇于随波创新升华的,踏在时代的步伐印记之上往前走的。
一方屏幕之中,十几秒短平快的视频内容,涵盖了新媒体独特的镜头语言和表达方式,以更新颖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一个与印象中截然相反的川剧,让普罗大众以更低的门槛进入川剧的绮丽世界,引起了意犹未尽的好奇。
川剧男孩华华
“我觉得是通过新媒体让川剧文化扩散,也可以创新舞台的表演形式,因为川剧在当下环境之中还得更大的创作空间,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传统框架中的声台形表和唱念做打,它还会有很多的可能性和发展的空间。”
来自外界的声音中,夹杂着唱衰和质疑,他目光炯炯,携子同行,回应道:“有人说戏曲落伍了,看不懂!也有人劝我放弃,是粉丝们给我鼓励,一句加油就是我爷俩最大的的动力。”
有人将戏曲视为曲高和寡的存在,有人让戏曲以平易近人之姿态深入人心,
周正华深知,川剧可以“曲高”,但决不能“和寡”,闭门造车的结局终将是被时代洪流冲没,只落得一地“残骸”的悲凉。
当他人质疑他用碎片化短视频亵渎传统艺术时,他亦是始终如一地坚持自我的主张。宛如那个他最喜欢的角色,《三岔口》中的刘丽华,即便是个不被看好、正邪难分的小角色,也能付诸一切为心中的信念牺牲小我。
- END -
撰稿&排版 / 西西
视觉设计 / 大斐
本文图片来自主人公授权
Copyright @ 2008-2015 www.tzkxw.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资快讯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:528 683 189@qq.com